金沙383.VT

渝黔农博城赶场半年记

2025-10-20 10:21

渝黔农博城“147赶场”半年记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重塑市井烟火,编织城乡融合新图景

人头攒动的市集、琳琅满目的农产品、此起彼伏的吆喝声,渝黔綦江农博城的“147赶场”开市半年间,已成为连接城乡、温暖民生的重要纽带。

清晨的渝黔农博城,总是一派热闹景象。筐筐新鲜的蔬菜水果,只只鲜活的鸡鸭鹅,各种琳琅满目的小杂货,伴随着欢笑声、问价声、报价声,唤醒沉睡的记忆。

“好多年没有赶集了!”市民封先生笑着感叹,他和妻子特意乘坐了近半小时公交车前来,即使遇上早高峰,也觉得不虚此行。

01 城乡共融的市集新体验

2025年5月27日,渝黔綦江农博城创新推出“147赶场”模式,一转眼将近半年了,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市集已成为城区消费新潮流。市集经济一头连着民生福祉,一头连着就业创业,一头连着民俗消费,事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。如今,到农博城“赶集”已成为綦江城区消费新潮流。

市场内,卖香酥鸭的摊主李女士惊喜地发现,自家的鸭子不到两小时就卖空了。“没想到人这么多,已经卖空了,明天早点来。”她高兴地说,还有不少市民加了她的微信,预定下一场的鸭子。


02 多重效益的民生工程

“147赶场”不仅是一个购物场所,更成为打通惠民消费渠道的重要平台。

渝黔农博城通过组织“供销赶集”活动,助力解决农产品买贵和卖难问题,同时拉动消费增长,促进乡村振兴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赶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。“外面超市冬枣要卖十多块一斤,在农博城都可以买三四斤了;像无籽红提、苹果之类的水果比超市能便宜一半多呢。”正在挑选水果的市民王大姐对“赶场”赞不绝口。

市集上,来自东溪镇的豆腐乳、赶水的萝卜干和中峰镇的蜂蜜、南川的方竹笋、农户自种的干花生干豇豆、打通镇的花卉绿植等特色农产品一字铺开,吸引市民前来选购。这些产品借助赶场日,成功走出了原产地,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。



03 文化记忆的温暖再现

赶场,在重庆民间称为“赶集”,是重庆各区县乡镇传统的购售物资民俗。在重庆人的集体记忆中,每逢“1、4、7”或“2、5、8”或“3、6、9”日,人们都会到场镇购买或出售生产生活商品,并借“赶场”进行社交、休闲等活动。如今,渝黔农博城的“147赶场”重现了这一传统市井场景,让市民在购物的同时,找回那份久违的亲切感。那份质朴而热闹的集市氛围,为城市生活增添了温暖的底色。


04 未来发展的创新蓝图

展望未来,渝黔农博城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继续拓展农产品销售方式和渠道,不断丰富集市的商品种类,优化服务质量,为居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与便利。在持续办好“147赶场”的基础上,农博城还将继续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:增加更多文化传承元素,借鉴9月21日热火朝天“趴活节”活动中歌唱表演、非遗变脸表演、农产品0元拍卖、西瓜大赛、购物满额套圈游戏等,吸引更多年龄层的消费者参与,让市民在购物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强化季节性和节日特色,计划将年货节和传统节日等特殊节点与赶场日有机结合,在春节等节庆节点前打造“赶年场”等特别活动,满足市民置办年货的需求。

“147赶场”的热闹场面,已成为綦江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也成为綦江新的消费文化和传统巧妙结合的生动注脚。农博城门口那块“渝黔农博城”的招牌,见证着一个个赶场日的热闹场景,也见证着传统市集文化与现代农批模式的完美融合。